一、企业简介
青岛地铁1987年开始筹建,2010年首条线路开工建设,2012年底组建地铁集团,与市地铁办合署办公,承担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投融资、开发等职能。近年来,青岛地铁秉承“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理念,逐步形成“1635”发展战略,"1”是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双一流”目标,“"6”是践行“六个强化”工作理念,"3”是深化目标体系、班组建设、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系统推进路径,“5”是持续发力建设、运营、开发、经营、资本运作“五大赛道”,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铁之一,已建成线路全部获国家级奖项,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目前,集团职工1.55万人,资产总额超3000亿。
根据青岛市批复的线网规划,远景年规划线路19条、872公里,累计已获批13条、506公里,位列全国第九,已全部开工建设。2015年首条线开通至今,每年均有新线开通,运营线路8条、348公里,位列全国第十,串联七区一市,实现对主要商圈、交通枢纽、医院全覆盖。在建线路9条、158公里,预计至2028年陆续开通,届时日均客运能力将达500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超60%,初步建成“轨道上的青岛"。
以城市更新建设为契机,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搭建"五位一体、三级联动”全周期开发体系,编制TOD综合开发战略规划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建立占地逾万亩、投资超千亿的“21+N”项目库,目前青岛北客站片区、南岛片区等重点项目开发已全面起势。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和中长期激励机制,突出治理现代化、经营市场化、人才专业化、管理价值化、视野国际化“五化”要求,提高核心竞争力。组建13家经营类单位,深耕地铁衍生场景商业潜力,最大化盘活用好集团土地、客流、房产等各类资产资源,提高经营效益。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领域积累了众多创新技术和工法,国家示范工程TACS系统、饰面高性能混凝土、成套装配式建造、WM级飞轮储能等一批创新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加快创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引入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牵头全国19家地铁组建产业联盟,搭建百亿规模产业基金,助力我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围绕“国产自主化、智能智慧化、绿色低碳化”,已投资优质产业项目22个,覆盖23个轨道交通城市,计划五年内培育3-5家上市公司。
二、项目介绍
(一)项目内容
以轨道交通企业知识管理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新范式,打破传统知识管理管理方式,通过大模型技术为底座,交互式推理问答为手段,建立知识“创造、共享、应用”循环为核心的吐故纳新动态体系,进一步扩大知识库覆盖范围,解决知识难找难用的问题,提升青岛地铁轨道交通知识管理应用水平,为轨道交通知识管理智慧化应用探索可行路径。
(二)实现目标
推动“知识+乘客服务”、“知识+内化吸收”、“知识+员工服务”、“知识+交流创新”,赋能青岛地铁各场景,实现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驱动赋能与创新、以数据为根的知识创造与消费、以文本为源的知识数字化再造与服务,主动发挥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价值,进一步提升青岛轨道交通服务体验。
(三)技术产品需求
1.大语言模型(LLM)技术。整合先进的开源或闭源的具备强大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大语言模型(LLM),利用微调和RAG等技术手段,支持对轨交领域业务知识的深度学习和理解,处理轨交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场景,实现知识的有效融合,提升知识管理在轨交领域的应用效果。
2.知识图谱(KG)技术。利用大语言模型(LLM)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轨交领域的专业期刊、文档、数据、专家访谈等多渠道自动抽取和整合知识信息,构建完善的轨道交通行业知识图谱,提高知识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3.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以语法分析、语义理解、语境理解、上下文分析等方法,实现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文本数据,抽取知识信息,帮助快速构建和扩充知识库,并应用于智能问答、知识检索、文本生成等各种业务场景。
联系人:韩雷
联系电话:0532-58625726
青岛司法拍卖
青岛产权交易所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产权交易所 鲁ICP备2021012480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百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