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简介
青岛地铁1987年开始筹建,2010年首条线路开工建设,2012年底组建地铁集团,与市地铁办合署办公,承担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投融资、开发等职能。近年来,青岛地铁秉承“为人民建地铁、为城市建地铁”理念,逐步形成“1635”发展战略,"1”是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双一流”目标,“"6”是践行“六个强化”工作理念,"3”是深化目标体系、班组建设、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系统推进路径,“5”是持续发力建设、运营、开发、经营、资本运作“五大赛道”,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铁之一,已建成线路全部获国家级奖项,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目前,集团职工1.55万人,资产总额超3000亿。
根据青岛市批复的线网规划,远景年规划线路19条、872公里,累计已获批13条、506公里,位列全国第九,已全部开工建设。2015年首条线开通至今,每年均有新线开通,运营线路8条、348公里,位列全国第十,串联七区一市,实现对主要商圈、交通枢纽、医院全覆盖。在建线路9条、158公里,预计至2028年陆续开通,届时日均客运能力将达500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超60%,初步建成“轨道上的青岛"。
以城市更新建设为契机,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搭建"五位一体、三级联动”全周期开发体系,编制TOD综合开发战略规划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建立占地逾万亩、投资超千亿的“21+N”项目库,目前青岛北客站片区、南岛片区等重点项目开发已全面起势。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和中长期激励机制,突出治理现代化、经营市场化、人才专业化、管理价值化、视野国际化“五化”要求,提高核心竞争力。组建13家经营类单位,深耕地铁衍生场景商业潜力,最大化盘活用好集团土地、客流、房产等各类资产资源,提高经营效益。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领域积累了众多创新技术和工法,国家示范工程TACS系统、饰面高性能混凝土、成套装配式建造、WM级飞轮储能等一批创新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加快创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引入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牵头全国19家地铁组建产业联盟,搭建百亿规模产业基金,助力我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围绕“国产自主化、智能智慧化、绿色低碳化”,已投资优质产业项目22个,覆盖23个轨道交通城市,计划五年内培育3-5家上市公司。
二、项目介绍
(一)项目内容
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实现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打造人工智能+土建、人工智能+运行、人工智能+运维、人工智能+调度等N个示范场景以科研+示范工程为路线,在6号线和8支线开展示范建设。基于国产自主的通用CPU芯片、AI芯片及AI框架,研发全栈自主化城轨人工智能大模型,以松耦合基础大模型+城轨专业模型+多模态通用模型为技术路线研究人工智能所需算法、算料、算力具体建设方案和应用场景。
(二)实现目标
示范工程项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联合多家行业领先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形成创新共同体共同推进实施。项目基于青岛地铁6号线和8支线的实际应用场景,旨在构建面向城轨交通垂直领域的大型智能化模型推进智能化场景融合。
新一代智慧城轨示范工程将充分展现人工智能赋能下的轨道交通新形态,利用全方位实时感知的智能传感器网络收集海量数据,为后续分析决策提供基础支撑;围绕城轨业务场景对异构算力的协同及调度需求,研究泛在异构算力参与训练或推理过程的协同需求、调度需求,研究泛在异构算力参与训练或推理过程的协同方案;打造AI平台实现数据处理和模型管理,提升集成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发并落地一系列创新应用,如AI客服机器人、无人驾驶系统、精细化运营管理系统等,进一步优化乘客体验、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依托此项目,推动城轨领域的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孵化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
推进青岛地铁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慧城轨项目,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新范式。结合运营需求,赋能运维、运行等上层应用,推动流程再造、组织变革和业务重构,从而助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形成人工智能的原创示范应用,明确城轨大模型和智能算力等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发布城轨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以实现原创领先和示范引领的作用,推动城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打造“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的产业链,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城轨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推动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延链和集聚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技术产品需求
1.国产异构算力自主化,在大模型研发阶段,面临算力无法解耦的问题,对单一厂商算力依赖度较高。可通过一系列研究实现算力解耦做到算力自主可控,提高云边端算力资源利用率。进而降低对单一厂商算力的依赖。
2.大模型研发技术,通过松耦合大模型融合城轨行业数据生成首个城轨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青岛地铁自身数据,生成青岛地铁场景大模型。城轨行业大模型和场景大模型相互配合协同构建青岛地铁大模型体系,帮助青岛地铁智慧化转型。
3.智能体(AI Agent)技术,通过构建以为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体,具备自动拆解任务并执行任务的能力,泛化赋能各个智慧场景,提升青岛地铁各业务的运行效率。
4.大模型评价体系,城轨行业需有一套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用于基础大模型的选型,以及研发的城轨行业大模型、场景大模型是否适配青岛地铁需求的评判,保障产生的大模型可靠有效。
联系人:蓝天
联系电话:0532-58627372
青岛司法拍卖
青岛产权交易所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产权交易所 鲁ICP备2021012480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百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